河北兴隆:强化诉源治理 打造“法治乡村”

发布时间:2024-06-04 14:48:11 来源: sp20240604

原标题:河北兴隆:强化诉源治理 打造“法治乡村”

  兴隆法院法官与老营盘村村干部共同研究改进“法治公园”建设方案。

  兴隆法院法官指导老营盘村村委会开展“村规民约”研讨。

  兴隆法院法官到青松岭原始地调研。

  河北省兴隆县青松岭镇,因上世纪70年代电影《青松岭》闻名遐迩。近年来,兴隆县人民法院弘扬“和合”文化,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把营造社会和谐氛围、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发生纠纷及时化解作为着力点,坚持能动履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极大减少了诉讼数量,2023年一审民商事新收案件同比下降29.11%,审判执行质效位列全市前茅,被评为“全省优秀法院”。

  “沉浸式”筑牢和谐根基 着力提升法治素养

  青松岭镇老营盘村村民张某眼看着王某家的梨树越长越大,挡住他家土地上的阳光,无论种玉米还是谷子,收成都不好,很是生气,老想偷偷把梨树锯掉。张某的表兄赵某知情后,劝他考虑砍树后果:不担法律责任,也得掏钱赔偿。

  “也是啊,如果闹起纠纷,别的不说,按照村规民约规定,年底啥先进也评不上,还不如当面找他说说,让他把树枝剪剪。”张某终于醒悟。

  后来,在村委会的协调下,王某主动把靠近张某土地的树枝剪了。

  “我们村依托村规民约的自我约束和积分制管理,村民自律意识越来越强,群众和谐友好,很少出现矛盾纠纷。”青松岭镇老营盘村党支部书记崔秀东向前来参观村“法治公园”的人员说。

  近年来,兴隆法院主动融入地方党委领导下的综治中心,把提升群众素养作为诉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围绕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充分利用法治宣传、地域传统文化、乡规民约,着力营造邻里之间、村民之间相互礼让的风尚氛围。

  三年前,兴隆法院青松岭镇包联法官与镇综治中心一起,根据区域浓厚历史文化底蕴,以老营盘村为试点,从村民政治思想、法治意识、人居环境、婚嫁风俗等多角度,深入推进法治村庄建设,经过“走出去”调研“取经”,“引进来”研讨“升华”,协助村委会制定了涉及婚姻家庭赡养、邻里关系、土地征占等10部分31项村规民约,共同打造建立起全县首个“法治公园”。

  三年来,老营盘村通过5个大项目积分管理,村民养成了遵规守纪、友邻和睦、互谦礼让的良好品质,2023年该村被评为省级“法治示范村”。

  兴隆法院把构建乡规民约作为助力基层社会自我管理的重要形式,各法庭和“一村一法官”“沉浸式”指导各村建立完善乡规民约法治规范,历经多数村民表决通过,在全县289个村落地落实,让村民在行为中自觉履行诺言、遵守乡规民约,不断提升群众的德治法治、和善友爱、团结互助意识,到2023年年底,已创建36个“无诉村”。

  “通过干警坚持不懈的‘沉浸式’法治宣传、建立村规民约与‘和合’文化的深度融合,不断打造和谐的法治乡风,村民的思想素质和文明素养明显提升,为诉源治理打下坚实基础。”兴隆法院院长鲁亚奇如是说。

  “浸润式”帮教指导培养 法律明白人遍布乡村

  “涉及家庭纠纷的调解,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涉及兄弟姐妹财产继承纠纷、赡养老人的纠纷如何处理?”今年3月初,兴隆法院利用一周时间,为全县137名人民陪审员通过视频举办业务培训大讲堂,并要求各基层法庭经常对所辖区域法律明白人开展法律知识、调解技巧培训。

  北营房人民法庭庭长王春辉针对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筛选近五年同类型案件,提炼类案在调解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和通用的语言技巧,向参培人员进行详细讲解,并以PPT和语音会议形式发到调解员工作群中。

  兴隆法院各法庭立足基层实际,精心设计教育培训方案,通过下沉到案件发生地开展培训、组织开展旁听庭审等活动,为特邀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插上法治“翅膀”。

  “人民群众身边的事就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事,我们要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采取讲课、以案释法等形式,提升法律明白人的调解能力和调解技巧。”兴隆人民法庭庭长王冰和挂兰峪人民法庭庭长韩颖在研究如何培训法律明白人时形成共识。

  为更好地提升法律明白人的调解能力和释法说理水平,兴隆法院多措并举加大普法教育和培训力度。

  在5个基层法庭安装电子屏,滚动播放涉及普法短视频、诉讼小知识等服务民生内容,在醒目位置设置宣传栏及专用展板,营造浓厚的法治宣传培训氛围。

  组建“法庭庭长+包联法官+乡镇政法书记+司法所所长+派出所联络人+法律明白人”微信工作群,及时推送各类普法宣传视频、培训课程和典型案例释析。

  各法庭庭长扛起集中授课、案例评析等责任,传授调解经验,带着法律明白人开展巡回审判,观摩庭审,学习调解技巧。

  2023年以来,共对314名法律明白人进行业务培训,群众形成了有问题找明白人,明白人不懂再找法官的良性循环。

  “依据各村不同特点,构建起别具一格的‘村、所、庭’联调联解多元解纷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高效、便捷的解纷需求。”兴隆法院负责基层法庭的党组成员冯常洋如是说。

  “覆盖式”沟通弥合裂痕 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对不起大兄弟,我错了,不应该骂你,以后咱们好好处。也谢谢豆庭长和祁调解员,为我们解决了大事。”

  “你这样说了,我也不斤斤计较,我把砖挪走,以后咱们还是好邻居。”这是双方当事人解开心中疙瘩憋了好久的话。

  老韩1998年购买了摆宴堂村一处房屋,与老邓从此便成了前后院邻居,老韩入住以后,始终按照原有的道路通行,从未发生过任何争议。

  2023年年初,由于老韩和老邓发生了一点矛盾,老邓认为老韩通行的道路有其宅院的面积,便在老韩通行的道路上堆放了许多空心砖和木头。老韩本是做布匹生意的,每天需用三轮车运货外出,堆放的砖木挡住了三轮车通行,两家闹起了矛盾。

  起初,该案双方当事人剑拔弩张,被告方坚决不让步,无奈原告只能租用库房经营,镇综治中心把情况反映到半壁山人民法庭庭长豆浩杨那里。

  豆浩杨立即带领一名调解员深入纠纷发生地,走访当地村委会、村民,详细听取村法律明白人祁志东前期矛盾化解相关情况,很快厘清双方权利义务,分别找到双方当事人展开调解,引导双方换位思考,“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阐明“争则互损、和则双利”道理。

  言之有理、于法有据。在他们的释法析理下,老邓与老韩的态度缓和下来,豆浩杨与村干部、法律明白人拟出了大家都满意的调解方案,老邓挪走道路上的空心砖和木头,老韩主动承认以往的过错,双方握手言和。

  2023年以来,为高效推进诉源治理,兴隆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深入推进“三个一”工作机制,每村(社区、学校)聘请一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法律明白人为特邀调解员,在党委领导下,融合乡镇、村、社区、学校,多方合力化解矛盾纠纷,诉前调解案件3203件,切实做到了矛盾不出村、纠纷不出巷。

  “为助力乡村振兴,护航社会稳定,人民法院强化诉源治理一往无前,我们将继续发挥四级解纷体系作用,在服务基层社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上持续发力!”兴隆法院副院长王世伟表示。(刘振宇 殷子曦 文/图)

(责编:温璐、梁秋坪)